Latin style让我想到了各种大街上卖的15元一张的车载精品-_-。好吧,”Mondo Bongo”真得很不错,4星专辑。
很简单地被推荐听完后,就开始各种reverberate在脑海里了,有机会欣赏下整张album的rock。
歌词及图片请点击Continue reading
Continue reading Mondo Bongo – Joe Strummer
Latin style让我想到了各种大街上卖的15元一张的车载精品-_-。好吧,”Mondo Bongo”真得很不错,4星专辑。
很简单地被推荐听完后,就开始各种reverberate在脑海里了,有机会欣赏下整张album的rock。
歌词及图片请点击Continue reading
Continue reading Mondo Bongo – Joe Strummer
The title comes from a Ringo Starr malapropism, the product of a marathon recording session. Lennon was fond of these Ringoisms and wrote the song over-night. Said Lennon, “The only reason [Paul] sang on it was because I couldn’t reach the notes.
Ringoisms,高端,Shinejitsisms is okay. 非常clear的歌词,不过我们绝想不到各种work like a dog的场景-_-,在这样一个时代,回看美国过去50年,那种生活,其实还是很向往的,虽然绝大多数人是不能因为自己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的,也没有这个机会去打破各种shackles。但是总有”When I’m home ev’rything seems to be right” 。
“一夜狂欢”
1964年,Director:Richard Lester
歌词及图片请点击Continue reading Continue reading A Hard Day’s Night – The Beatles
写这篇时比较纠结到底是用John的歌名做title好还是用现在这个好,因为不是很喜欢拆分开来发。最后屈服于SEO的了-_-b 当然我的主题还是John Lennon的歌曲,不过同时也不是什么需要强烈推断能力,各种artistic appreciation能力的作品。
“She Loves You”无异议做标题。
“Oh My Love”应该算比较偏的了,这是和Lennon后来重点写的关于“Love”的作品比,不得不说他对Yoko Ono Lennon的某种emotion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估计要有那种生活才能明悟。
“Imagine”估计和“Hey Jude”一样被很多人听到爆了,不过个人感觉来说还是更甚一筹的。那几段melody的的确确很耐听,越发感觉到那段时期钢琴运用技巧的高超了,就现代的一些顶尖大学音乐学院来说,特别是JAZZ类的授课长度都有超过了医学院,这些随着时间推移会积攒越来越多精华内容的学科,很是让人好奇今后会又怎样的趋势。回到Imagine,它所表达的正能量才是精髓。
“Please Please me”,a Roy Orbison song – Martin said it would sound better sped up, Lennon : By the time the session came around, we were so happy with the result,we couldn’t get it recorded fast enough.”最早的东西了,也是最好的之一。
“Mother”,不谈什么commercial的东西,真的是很个人化的一首歌,有关primal therapy(’有道’告诉我:primal 是”被压抑童年情绪的释放”的奇葩解释)那段经历和Lennon年幼时的悲情故事(神级人物永远是这种background),让这首歌瞬间就”crazy”了起来,最后反复的那段,太强的钢琴运用和Lennon的感情投入。(这和Yoko Ono(小野洋子)”龚琳娜”版本行为艺术”唱”法何其”相似”0.0 ,Yoko Ono到底是靠Lennon吸金还是真有所谓的love,直接决定那种行为的真正意义,真相只能是在她自己心里。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很soft以及sweet的歌,Paul McCartney给人的感觉就会如此。
“If I Fell”,wiki给了它”pop”。
Oh My Love
歌词及图片/视频请点击Continue reading
首先我要以Romantic和Romance作为副标题
找一首歌祝贺6-1,没想到一眨眼就是6-2了
“Yesterday yes a day like any day …”歌词极端法式了,”Hello”,”I know”,”Let’s go” ,浪漫的代表
虽然和6-1无直接关系,不过考虑到是初中比较喜欢的歌,这个年纪才似乎懂一点到底在说些什么,就纪念下了。至于和Serge Gainsbourg共同完成的某些,也绝对是romance的绝佳音乐代表了,还好已经6-2了,6-1还真不适合谈论这首歌-_-b至于Birkin和Gainsbourg的故事,Anyone who get interests in that can google it.
说说Jane Birkin年轻的时候,Charming,Fascinating,甚至是Perfect,再加上一些和Gainsbourg的合照(那首”Je T’Aime Moi Non Plus”可以说真正broaden my horizon了,除了更彻底地展示了下法国的文化外,还给我诠释了属于她的青春岁月到底是什么(无所畏惧,率真,自我,随性,Less is more)。年轻的她羞涩,却又放荡(不羁),矛盾并优雅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如今67岁,她的一些照片看了让我无比感慨,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纪念儿童的日子,很显然我写不出一首诗来表达,只能靠感兴趣者自行谷歌自行感悟了。这样一个人,因为了解了,所以知道Hermes Birkin Bag后,也就欣然了。
歌词及图片请点击Continue reading Continue reading Yesterday Yes a Day – Jane Birkin
一首在中国经久不衰的歌,但就很多地方看来似乎在国外人气很低?
不论怎样,又一首”未成年”(14?15?)时大赞大爱的歌,印象里那时候给我嗓音不错感觉的还有”should it matter”,如今再听Hélène Ségara,感觉”L’ Amour Est un Soleil”会喜欢很多。
“L’ Amour Est un Soleil”应该更为关注些。
歌词请点击Continue reading
本文致初中高中带给如今我无限美好回忆的Alizée,following的几次blogs估计都是回忆过去的歌了,快毕业的人有无尽的惆怅..致力于找过去最喜欢的那些歌。
“J’ai pas vingt ans”,现在唱唱应该是“J’ai pas vingt-cinq ans”了..
“La Isla Bonita”,”J’ai pas vingt ans”,”Veni Vedi Vici“三首是过去拿着k750c循环的(麦当娜的现场版LIB和Alizee的比起来,远更喜欢Alizee),最近对法语的发音很是唾弃,感觉电影中读得很快的那种感觉,真的很dislike,然后就被法语歌的编曲给震撼了,完全相反的感觉,很是shocking.
图片及歌词请点击Continue reading
其实之前我就分享过其中的The Sound Of Silence(Sound Of Silence/The Sounds Of Silence(配乐及音乐发行名称都不同)与Scarborough Fair/Canticle,因为个人也是非常地喜欢Simon & Garfunkel的强大合唱。这里分享下他们两人于此影片有关的所有音乐,当然由于前两者于影片的关系相当之大,观影也是必不可少的。
两首歌The Sound Of Silence与Scarborough Fair/Canticle的本站传送
http://blogofmusic.com/?p=59
http://blogofmusic.com/?p=61
Simon & Garfunkel原声全曲
电影 《毕业生》 The Graduate (1967)
(All Rights Reserved ,56)
个人影评
我不是冲着这部带给Mike Nichols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电影去的,无疑它的拍摄手法让人感觉新鲜,但最吸引我的绝对是它的Soundtracks,Simon & Garfunkel的两部作品:The Sounds of Silence(注意歌名,此曲换过歌名)和Scarborough Fair/Canticle(同时还有Mrs. Robinson以及April Come She Will),同时还有Paul Simon所写的The Big Bright Green Pleasure Machine,前两首必须是永久的经典了,而且给电影的独特增添了浓厚的一笔,甚至作为Simon & Garfunkel粉丝的我主观地认为多次以全曲伴随个人的跟踪拍摄在当时一定会很惊艳,毕竟这不是专门为影片所做的背景乐。(没有具体查过,不过就Scarborough Fair的歌词来看似乎与情节关系不大(不过在其他方面有很大联系),The Sounds of Silence中的”darkness”倒是应了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导演的安排估计。)
就电影来说,这个剧情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个年代的爱情题材电影几乎没有看过,更早一点的Gone with the wind之类就更为”规矩”了。仔细想想,还是要关乎于这个时代,70年代末的美国,让我想到了一个词”counterculture”,再结合电影中刚刚毕业的Dustin Hoffman所饰演的年轻小伙,就豁然开朗了,回头看看Scarborough Fair/Canticle歌词所要表明的一些反战内容,不禁感叹一声奥斯卡还真是喜欢给和政治搭边的东西颁奖啊!Hoffman将那个社会刚刚走出校园的懵懂青年傻傻的一面无暇展现,而饰演Mrs. Robinson的Anne Bancroft只能让我感慨剧本的强大了,句句台词都对男主有着诱导性,开头看下来定让观众都为他感到了憋屈,忍不住咒骂一句愚笨的家伙,一切都被Mrs. Robinson主导着。之后两个人的行为无疑上升到了社会问题,至于是批判主导一切的Mrs. Robinson的错还是年轻的男主禁不住考验,我们也是在结尾那一幅幅狰狞的面孔中得到了答案。
既然已经上升到了社会文化的高度,那些面孔所代表–父辈掌控着的千疮百孔的社会体制,最终被男主的反抗所打破,让在战后不久畸形社会中迷茫着的青年爆发了自己的力量,最终一切被年轻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期望所替代,在两人的无言中于他们以及社会的前景报之以无限的展望。再次主观地仅为个人意见地说,这似乎就是一部批判社会批判战争批判体制的政治题材countercultural电影嘛,”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说的又何尝不是那一个时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