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Miles (Five Hundred Miles)

500 miles

00:00/00:00

Hedy West的folk传世经典,传承者都是神话级别的或是会成为传奇的人物 [注:下文大部分链接源自youtube视频],民谣传奇Peter, Paul and Mary(500 Miles – Peter, Paul and Mary),为什么没有和Dylan在一起的Joan Baez(500 Miles – Joan Baez) ,猫王(500 Miles – Elvis Presley),松隆子(500マイル – Takako Matsu),贾老板(500 Miles – Justin Timberlake) ,哥特系的Nick Cave(500 miles away from home – Nick Cave)等等.

最近听到的版本是从同学手机上播放的贾老板版本(feat. Carey Mulligan and Stark Sands)(J.T.的录音更透彻,感染力也相对更强,而老boss们的版本就是更需要投入地去听),当时正驾驶着一辆亮着胎压预警器的rental car上驰骋于加州的高速公路,一曲亢奋的不看歌词一句都听不懂的California Hotel (Live)结束,响起Five Hundred Miles的前奏,顿时无言,再响起歌唱,无尽感动。说是歌词部分highly based on 迪伦的『I Was Young When I Left Home』(推荐Marcus Mumford的版本,毕竟迪伦自己唱的比较难接受.. 而且这里面关系特别有意思,贾老板的版本(Inside Llewyn Davis & 电影配乐)找了Carey Mulligan (盖茨比女主)来feat,而她又嫁给了Marcus Mumford,然后M.M.又唱了贾老板唱的这首歌的原版的歌词的灵感来源的歌的翻唱..[可见500 miles的地位有多深!以及娱乐圈的关系有多复杂!])。歌词的确相似度极高,包括远离home的主题,某些对称,重复等等,并没有调查过发行年月,好像年份是相同的,不要在意这些细节。『I was young when I left home』『To my home, Lord, to my home』『You’ll hear that whistle blow hundred miles』『Hundred miles, honey baby, Lord, Lord, Lord』『An’ you’ll hear that whistle blow hundred mile』

遇到这种翻唱无数的,按照惯例放上虾米里搜到的现成精选集:http://www.xiami.com/collect/14718791

相当相当简单的歌词,不仅是利于传唱,更是有助于我们学习 😀 即使现在大家都是坐坐飞机2个小时不到就开完这500英里,然而越是有便捷的科技出现,我们越是不能被繁华和纷杂给扰乱了记住这永恒的home. 家是动力的来源,是勇往直前的倚靠和支柱。往大的看,这可以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星球.. 你可以听到这火车的汽笛声,飘向了100英里外,它还在继续,直到200英里,直到500英里,直到我们不能轻易地踏上归途,直到我们衣衫褴褛且心力憔悴,直到我们站在路边,遥望无尽的天际线并暗中决定要在这里建立新的家。即便如此,那一个永恒的home,我们也会永远记在心里。而歌曲原本想要表达的似是和三顾茅庐而不入有相符的意思,如果仅仅是儿童时期阅读这些故事,所能体会到的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是极其有限的,而如今用音乐承载,的确是有更深的感触了。

最后,祝圣诞快乐!


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Lord I’m one, Lord I’m two, Lord I’m three, Lord I’m four
Lord I’m 500 miles away from home
away from home,away from home,away from home,away from home [500 miles – P.P.M版本]
Lord I’m 500 miles away from home

Not a shirt on my back, not a penny to my name
Lord I can’t go a-home this a-way [a- –> ole]
This a-away, this a-way, this a-way, this a-way
Lord I can’t go a-home this a-way

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am gone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歌词有多个版本] [a用ole代替]

Sultans of Swing – Dire Straits

Dire Straits

00:00/00:00

中单SOLO能力强大的CARRY位选手Mark Knopfler分分钟swing穿你HEADPHONE的左右路。

美国领先的东西不少,顶尖的科技行业,完善的基建设施,强力的资本体系. 不过要是做个”你心目中的吉他之神”全民投票,美国瞬间爆炸!一日间大美帝各种炮火响起,分崩离析,支离破碎。原因何在?! 实在是吉他大神太多,排排站能从东海岸排到西海岸,多少传奇人物来自民间,民间又有多少SOLO能单过职业玩家的选手,数不胜数。

乍一听,Clapton来feature了嘛,这低沉嗓音难道是Johnny Cash跑来支持插电了,然后这你连续起来都听不出音高的嗓子一冒出来又觉得Dylan又调皮了。然而,几分钟过去,当你已经swing的路都不认识的时候,你才意识到能把roll读成那样的绝壁不是美国人🙂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Dire Straits这个名字取得那么黑暗和金属,不过we don’t give it a shit 因为we just need Knopfler’ guitar solo. 其实我这图配得真不咋样,自己都快认不出了,因为Knopfler的风格应该是红色的吉他,红黑的衣服,红/蓝的头巾,然后早年在台上也是很rock的那种。不过想到不是每个人都像Jagger那样70多岁还喜欢在舞台上扭来扭去的,特别是作为歌曲还很pub风味的Sultans of Swing,此图画风就很配。有意思的是这张图大多数人都给画成了印象派.. 而关键人物弄得特别写实,对比着实强烈,突出一个SOLO能力,

这首歌最大的亮点,似乎是那个镲片,全场搞特殊化,尤其是4:25/6那里甚至让正常听下来可以觉得违和。当整个Drum kit都在为歌曲推进做上节奏性贡献的时候,那个镲片就像爆裂鼓手里的偏执狂一样,自己high,虽然声音不响但是足以引起很大注意了。对此我的简单评论是:MAN, IT MUST BE JAZZ 🙂

I Am Me Once More – Zee Avi

就不评论了,因为对Zee Avi也不太了解,而且我赶着要写下一篇说点事儿了。大家可以谷歌找一下之类的,”Zee Avi”这张同名专辑还是很不错的,First of the gang to die之类的,我倒是不怎么喜欢那张”ghostbird”。

I needed no one but myself,倒是和我今天要写的下一篇有点关系。

不过作为暂时道别的一首歌,这首就没有这个分量了。

Jolene – Dolly Parton

Dolly Parton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nd First Lady Laura Bush, with the Kennedy Center honorees in the Blue Room of the White House during a 2006 reception. From left: singer/songwriter William “Smokey” Robinson; composer Andrew Lloyd Webber; Dolly Parton; film director Steven Spielberg; and conductor Zubin Mehta.

Dolly Parton绝对是一个才女,不像Janis Joplin那样惊艳,而是另一种才华横溢。

年轻的时候便有着极好的音乐表现能力,而之后更是各个领域都有所接触。不谈她所著作的几千首音乐以及对音乐的了解(数量就是铁一般的事实了)。作为一个actress的同时,又以author身份写过剧本,同时还做过producer,各种TV  show的partner,等等一系列的经历,丰富多彩。虽说老来的打扮稍有些”妖艳”,不过正是这样一个自身外表不怎么样的人,懂得自尊自爱,才会勇于去打扮自己,去做出如此多的事业,她绝对是一位值得学习的事业型女性楷模。

就音乐来说,”Jolene”只是master pieces里的一首,非常简单的曲调(有一部分旋律让我想到了smile的butterfly,于是两种流派的对比就显而易见了),加上显而易懂的歌词。让我想到Taylor Swift(Miley Cyrus最近也在听)在这样一个很多情况下偶像派统领半边天的现状下,对创作型,实力派的歌手有非常大的偏好,最近在YY上知道了不少国内的独立音乐人,自己写曲自己组建乐队或者个人演唱,真心是希望能有这个环境给他们崭露头角,而对于’唱吧’这个app,我的看法是翻唱好的也是一种水准,起码歌唱水平能说服人,毕竟这个年头我们身边能写音乐能唱出那种感觉的都浮不上水面。(于是乎又偏题了)

余下全文里再放点图片,视频和她的一张专辑,#The Best of Dolly Parton#

Continue reading Jolene – Dolly Parton

In Dreams – Roy Orbison

18 Roy Orbison

至少开头的歌词个人是很喜欢的,然后到了”My dreams of you”,我就知道这位恪职尽守的忧郁派又开始那些”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段落了,总的来说开头一小段给我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一度想过这难道是情歌满天飞之国内现状的真实反映,或者是有种老上海滩的赶脚-_-b。

之后我反复听”I close my eye”之前,终于让我回忆起了些什么,让我感到莫名熟悉的并不是音乐本身,而是Roy Orbison的歌唱。早在非常喜欢看奥特曼的时段,我有一首非常之喜爱的歌,叫做星空のバラード,当然编曲什么的和rock毫不相关。虽然wiki给In Dreams冠以Rockabilly,表明它对rock的运用,但显而易见的是ballad的成分偏多。两首歌(一首的开头)的感觉的确是很相近,至少能让我回忆起这么一首。所以给了它标题。

“My dreams of you”之后的歌词其实让我感觉很糟糕,所以我不得不掐掉,因为我感觉这是纯粹的抒情,回忆,没有任何积极的力量,作为情歌来说,实际Roy Orbison写的就是他的old flame,也许还不错?但是不怎么喜欢这类,以下省略500字。

“Crying””Only The Lonely””Blue Angel””Life Fades Away”,全部这些听完后,”Oh,Pretty Woman”仅仅是开头,就些许与众不同了,都无需赘述,杵在哪儿,带着透露着独特魅力的墨镜,唱完整首歌不怎么移动的Roy Orbison(很多视频,他身后的那些guitar手都swing起来了,他似乎依然能坚挺地屹立在那儿,站如松,所以他的视频是很有必要看的),此时也会shake起来。然而最后我不得不说,前面那些曲目,才是Bob Dylan所描述的他”sounded like he was singing from an Olympian mountaintop””的完美体现,之前提到过他的歌唱,声音也好技巧也好,都是unique的,无需形容还得自行体会。In brief,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country大师,rock大师,没有那么roll

歌词及图片/视频请点击Continue reading Continue reading In Dreams – Roy Orbison

The Graduate 毕业生

其实之前我就分享过其中的The Sound Of Silence(Sound Of Silence/The Sounds Of Silence(配乐及音乐发行名称都不同)Scarborough Fair/Canticle,因为个人也是非常地喜欢Simon & Garfunkel的强大合唱。这里分享下他们两人于此影片有关的所有音乐,当然由于前两者于影片的关系相当之大,观影也是必不可少的。

两首歌The Sound Of SilenceScarborough Fair/Canticle的本站传送

http://blogofmusic.com/?p=59

http://blogofmusic.com/?p=61

Simon & Garfunkel原声全曲


电影 《毕业生》 The Graduate (1967)

(All Rights Reserved  ,56)


个人影评

我不是冲着这部带给Mike Nichols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电影去的,无疑它的拍摄手法让人感觉新鲜,但最吸引我的绝对是它的Soundtracks,Simon & Garfunkel的两部作品:The Sounds of Silence(注意歌名,此曲换过歌名)和Scarborough Fair/Canticle(同时还有Mrs. Robinson以及April Come She Will),同时还有Paul Simon所写的The Big Bright Green Pleasure Machine,前两首必须是永久的经典了,而且给电影的独特增添了浓厚的一笔,甚至作为Simon & Garfunkel粉丝的我主观地认为多次以全曲伴随个人的跟踪拍摄在当时一定会很惊艳,毕竟这不是专门为影片所做的背景乐。(没有具体查过,不过就Scarborough Fair的歌词来看似乎与情节关系不大(不过在其他方面有很大联系),The Sounds of Silence中的”darkness”倒是应了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导演的安排估计。)

就电影来说,这个剧情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个年代的爱情题材电影几乎没有看过,更早一点的Gone with the wind之类就更为”规矩”了。仔细想想,还是要关乎于这个时代,70年代末的美国,让我想到了一个词”counterculture”,再结合电影中刚刚毕业的Dustin Hoffman所饰演的年轻小伙,就豁然开朗了,回头看看Scarborough Fair/Canticle歌词所要表明的一些反战内容,不禁感叹一声奥斯卡还真是喜欢给和政治搭边的东西颁奖啊!Hoffman将那个社会刚刚走出校园的懵懂青年傻傻的一面无暇展现,而饰演Mrs. Robinson的Anne Bancroft只能让我感慨剧本的强大了,句句台词都对男主有着诱导性,开头看下来定让观众都为他感到了憋屈,忍不住咒骂一句愚笨的家伙,一切都被Mrs. Robinson主导着。之后两个人的行为无疑上升到了社会问题,至于是批判主导一切的Mrs. Robinson的错还是年轻的男主禁不住考验,我们也是在结尾那一幅幅狰狞的面孔中得到了答案

既然已经上升到了社会文化的高度,那些面孔所代表–父辈掌控着的千疮百孔的社会体制,最终被男主的反抗所打破,让在战后不久畸形社会中迷茫着的青年爆发了自己的力量,最终一切被年轻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期望所替代,在两人的无言中于他们以及社会的前景报之以无限的展望。再次主观地仅为个人意见地说,这似乎就是一部批判社会批判战争批判体制的政治题材countercultural电影嘛,”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说的又何尝不是那一个时代的人。